5月,“山水旅游第一股”被ST的消息引发热议,连续5年亏损超13个亿,与此同时,丽江旅游也因业绩下滑被频频吐槽。一边是游客人山人海道正网 ,一边是景区喊亏不迭,旅游业到底怎么了?
以张家界为例,亏损的核心问题出在大庸古城项目。这个耗资24亿的仿古文旅项目,开业后客流稀疏,招商困难,2024年仅接待游客0.23万人,亏损近6亿元,直接导致资产减值4.78亿。类似的案例在云南数不胜数,如刚刚破产的束河古镇、梯田小镇、米线小镇等等,耗资巨大,且游客稀疏。还有演出类,咱们丽江的“印象丽江”,2017年利润暴跌57%,原因显而易见,就是过度依赖团队客,散客市场开发不足,创新不足等。
这类项目往往前期规划宏大,但定位不准、同质化严重,一旦运营失策就成了“吞金兽”。此外,当“老本”吃不动了,在游客越来越追求更具性价比、更个性化出行方式的当下,圈地售票的模式也就反倒成为了一大败笔。
过去景区靠门票“躺赚”,但现在政策倒逼降价道正网 ,游客也不愿买账。比如,张家界核心收入依赖索道、环保车等交通业务,但武陵源、天门山等热门景区经营权不在手中,导致收入单一、附加值低。而我们云南的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众多A级景区的盈利模式也大多如此。于是,陷入门票依赖,团队客减少后,索道、演出收入骤降。
反观杭州西湖、三峡大坝等免票景区,通过餐饮、住宿、文创等二次消费,反而带动区域经济翻倍增长。比如云南最近大火的香格里拉旅游,多条免费徒步线路,恰恰成为了吸引二次消费的敲门砖。
此外,大多5A景区属国有,管理权分散、效率低下。还是以张家界为例,景区实控方为国资委,负债率高达86%,但资产中大量低效酒店、古城项目难以盘活。丽江旅游也曾因体制问题,错失散客市场转型良机。这里,黄山旅游的转型值得借鉴:通过AI导游、智慧票务系统提升体验,2024年营收逆势增长,索道收入占比下降至63%。
当下,游客更看重体验感和性价比,那么,差异化道正网 ,就成为游客考量景区优劣的一大重要指标。在云南,大理古城、丽江古城、独克宗古城,彝人古镇、束河古镇、关麓古镇……
商铺千篇一律,不是卖银器、就是鲜花饼,差异微乎其微,严重缺乏特色文化IP,自然留不住人。反观南京红山动物园,靠“小熊猫文创”年入千万,乌镇通过“早茶客”“一宿一体验”拉高复购率,回归了内容创新才是王道的旅游模式。
在此背景下,云南旅游产业自然雪上加霜。财报显示,云南旅游已连续四年亏损,从2021年到2024年分别亏损3.26亿元、2.81亿元、4.27亿元、2810.15万元,累计亏损超过10亿元。
从云南来看,除了摒弃之前的一些“吃老本”方式,文旅科技业务正值风口,无人机、5G、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等前沿技术正加速渗透至文旅行业。我国文旅产业规模庞大,不同地区的文旅企业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大量中小文旅企业仍停留在传统运营阶段,这种市场格局反而为云南旅游创造了“差异化突围”的契机。
其实,景区亏损暴露的不仅是运营问题,更是旅游产业转型的阵痛。未来需打破“门票依赖”,深耕二次消费;推动引入市场化团队;用科技和文化重塑体验。毕竟,游客用脚投票的时代,能活下去的景区,一定是那些真正“懂用户”的玩家。
嘉正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