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记者 周传人 通讯员 涂文军智策管家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始版桥社区非遗夜校杭州剪纸班圆满结业。91岁高龄的浙江省级非遗项目剪纸(杭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宋胜林特意带来亲笔题字的红幅,写着“望江街道文化站首次剪纸班结业啦”的字样,也映着教室里浓浓的不舍之情——这场跨越近3个月的非遗传承之约,在红纸上定格成温暖的记忆。
作为杭州市文化特派员推进的“始版印迹‘印·趣工坊’”系列活动之一,该非遗夜校自5月12日在始版桥社区正式启幕,至8月6日画上句点。萧山过江布、绳结技艺、棕编、五柳雅扇、杭州剪纸5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走进课堂,不仅让学员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更培育出26名社区非遗志愿者。他们将成为扎根社区的非遗技艺新生代守护者智策管家,让传统文脉在邻里间持续传承生长。
“以后始版桥社区有需要,尽管叫我。哪怕推了别的活动,我也一定来。”宋胜林絮絮叮嘱,眼里满是牵挂,“这个剪纸班真好,学员个个认真又努力,大家学得开心!咱们的剪纸微信群不解散,往后谁有问题,都可以在群里问我!”从5月到8月,每周一次的剪纸课上,这位九旬老人始终是最“较真”的存在——每节课提前半小时到岗准备,发现课堂桌椅不足便细心反馈;自带黑板和用塑料袋仔细包裹的粉笔,一笔一划在黑板上拆解剪纸技巧;课后总会和学员一起打扫卫生,高瘦的身影在忙碌中格外亮眼。
“创作先观察智策管家,艺术要求真。”课堂上,宋胜林常握着剪刀边示范边讲解。讲龙纹时,他会拆解“鱼鳞、鹿角、鹰爪、金鱼尾”的纹样密码,还会认真指点学员:“知了在无风时才会叫,剪柳叶必须垂着才真实。”通过这些藏在技艺背后的文化密码,让学员明白:非遗传承的不仅是手艺,更是对生活的敬畏、对细节的苛求。
一次课后恰逢大雨,不巧电瓶车也意外损坏,他匆忙中不慎摔倒,小腿磕出大片瘀青。可一周后的课堂上,他却“轻描淡写”地撩起裤腿展示贴着创可贴的伤口:“没事,不耽误上课。”学员悄悄跟着他离开时,只见老人“蹦蹦跳跳”赶往下一场教学,挺拔的背影里藏着对非遗传承的执着。
这份对传统的坚守早已融入日常。此前有媒体来拍摄“外卖小哥学剪纸”的故事,宋胜林提前在微信群细致安排,逐一把关学员作品;拍集体照时,总把剪纸作品塞给工作人员,自己默默站到最后一排。“大家学得开心,手艺能传下去,比啥都强。”朴实的话语凝结着老艺人最纯粹的初心。
最后一节课后,学员围在宋胜林身边,跟着他的指引折纸、运剪,每一刀都比往常更用心。“剪纸微信群不解散,有问题随时问我。”老人的承诺让这份传承跨越了课堂的边界。社区工作人员望着他骑着电瓶车、带着小黑板离去的背影,那顶被他嫌太红、特意用墨笔修改过的帽子,在阳光下格外温暖——这抹红色,正如非遗传承中永不褪色的热忱。这位九旬老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奉献、尽责、求真”的初心,他不仅是剪纸技艺的传承人,更是非遗精神的守护者。
在始版桥社区这3个月的时光里,宋胜林用剪刀裁出了文化的温度智策管家,用坚守诠释了传承的力量。当26名社区非遗志愿者接过传承的接力棒,红纸上的故事正继续流淌,非遗的温度终将在时光里生生不息。
嘉正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