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丰资本
国债利息恢复征税
国债
又称公债,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按债券形式分类,我国目前发行的国债可分为储蓄国债与记账式国债两种。其中,储蓄国债是政府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以吸收个人储蓄资金为目的,满足长期储蓄性投资需求,不可流通且记名的国债品种。
储蓄国债投资
小知识
信用等级高安全性好
●储蓄国债由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行并还本付息,信用等级高于其他债券或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定利息免个税
●储蓄国债发行利率固定,且高于相同期限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利息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购买门槛低
●储蓄国债起售点是100元人民币,并以百元的整数倍发售。单一个人购买单期储蓄国债金额不得超过300万元人民币,适合普通中小投资者。
变现灵活
●如果您急需用钱,可将储蓄国债作为质押物,到原购买银行办理质押贷款;也可按相关规定,在到期前提前兑取持有的储蓄国债,获得相应资金。
税收政策的风吹草动,牵动着很多人的神经。
8月1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自2025年8月8日起,对在该日期之后(含当日)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8月8日之前债券利息的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直至债券到期。
同样在8月,央行主管媒体《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加强个人境外收入监管!境外买卖股票收入也要缴税》的文章。文中提到,个人在境外买卖投资也属于财产转让所得,适用20%的税率,并需要在次年申报纳税。
上述消息一出,立即在投资者中“刷屏”。大家的关注可以理解:一方面,在当下金融市场中,国债作为“旱涝保收”的稳健型资产,是最被信赖的理财“压舱石”;另一方面,海外股票投资,特别是美股,已成为部分新中产及高净值人群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
此次税收政策调整对国债投资者有哪些影响?对海外投资收入加强征税管理,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深层考量?税收政策变动,是否会成为市场资金再配置的“指挥棒”?
国债征税新规落地
引导债市资金“转场”
“国债等债券利息收入,自8月8日起恢复征收增值税!”看着手机上弹出的新闻短讯,陈宇又坐回写字桌前,手指在计算器上快速敲击,旁边的一杯冰美式渐渐没了凉意。
这位前几年从某互联网大厂辞职的“70后”,靠着工作攒下的300万元人民币,过上了很多人羡慕的“财务独立,提前退休”生活。退休生活靠什么维持?陈宇先前的计划是:依靠手里的现金凯丰资本,实现4%的理财年化收益率。
三年前,陈宇对自己的退休规划信心满满。彼时,国有银行存期三年的大额存单年利率一般在4%左右,再搭配一些银行理财产品或实物黄金投资,每年基本能维持12万元人民币左右的理财收入。如果没有大额支出,他就可以做到衣食无忧。
随着时间推移,银行大额存单陆续到期,市场利率持续下行,陈宇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标的。当前,国有大行1年期存款年利率不到1%,股份制银行一般为1.1%至1.3%。因此在他的视线中,稳定性好,票面年利率不到2%的5年期国债,是未来资产配置的“基石”。可如今,国债利息恢复征税这一政策变动,打乱了原本的计划。
投资群里懂行的朋友告诉他,根据规定,自然人(普通投资者)1个月国债利息收入超过10万元人民币才需缴纳增值税。按国债年化收益率2%计算,个人持有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国债才需纳税。这么看,国债利息恢复征税,和普通投资者关系不大。
但陈宇却并不这么看。“首先,现在国债十分抢手,个人投资者未必能买上,因此很多人都是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或公募基金、债券基金来间接持有;其次,国债恢复征税也许代表一种趋势,我担心未来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会继续下行。”他说。
陈宇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8月8日之后,机构投资者投资新发行的国债等债券所获利息收入需要缴纳增值税,其中银行、券商等机构自营账户适用的税率为6%,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广义基金产品适用税率为3%。
“当理财产品中的国债利息收入或交易收益需要缴纳增值税时,会从整体收益中扣除这部分税费,故最终分配给投资者的收益就会相应减少。”我市某股份制银行理财部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他们正积极采取措施,通过优化投资组合等方式,尽量降低增值税新规对该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
国债恢复征收增值税对机构投资者的影响不仅是增加交易成本,还可能会改变其资产配置方向。
去年,面对息差持续收窄与资产荒压力,不少银行通过加大债券投资支撑营收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各家银行仍在加大债券投资。央行官网披露,截至今年5月末,中资大型银行债券投资余额约为49.54万亿元人民币,又增长了2.65万亿元人民币。
有银行债券交易员透露:“我们的交易策略短期并未调整。但从长期看,我们可能考虑降低利率债(含国债)仓位,增加信用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等)投资,甚至权益类资产投资。”
这或许正是监管部门所乐见的。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认为,当前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是资金过度集中于国债、地方债等“安全资产”,导致实体经济融资能力和风险分担能力都受到抑制。通过增值税的恢复,引导资金从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品种转向更具创新能力和造血能力的优质企业和项目的投融资支持,可强化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储蓄国债
哪些渠道可以购买?
个人投资者可以前往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营业网点柜台进行购买,也可以通过部分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的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进行购买。
持有储蓄国债到期
未及时办理兑付有什么后果?
持有的储蓄国债(凭证式)到期后,通常需要前往银行柜面办理兑付,逾期不加计利息;为避免到期后忘记及时兑付带来利息损失,可按照自愿原则在相应银行柜面办理约定转存业务并签订相关协议,这样到期后本息资金就会自动转存到签约账户中并转成储蓄存款,继续享受利息收益。持有的储蓄国债(电子式)到期后,本息资金会按时自动划入账户,不需要再行办理兑付。
CRS堵上信息漏洞
境外投资补税难免
“税务局的短信比美股大跌更让人失眠。”刘爽对着电脑屏幕上闪烁的纳斯达克指数走势苦笑,这位持有10万美元投资组合的软件工程师,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全球征税”不是说说而已。
2024年初,他以每股200美元的价格,买入500股特斯拉股票,并在年中以每股300美元卖出。忽略各种手续费,这笔操作让他净赚约5万美元。前不久,他突然收到一条来自税务部门的短信:“尊敬的纳税人,请您根据自身情况,对2024年度境内、境外全部收入和纳税申报情况进行梳理。如存在疏漏,请尽快进行补充申报或整改。”
一开始,刘爽并未对这条短信引起重视,直到几天后“个人所得税”手机软件再次弹出自查提醒,他才认真对待起来。
美股投资收益在国内缴税有法律依据吗?他找到律师朋友咨询。对方翻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相应条款,个人股票交易所得属于财产转让所得,适用20%的税率按次征收。“A股不收,是政策暂免,但海外投资收入却适用。原来没人催,是因为信息不互通。现在随着CRS(共同报告标准)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落地,漏洞被堵上了。不要心存侥幸!今年,湖北、山东已经有人补税100多万元人民币,这波不是针对你一个人。”刘爽说。
根据规则,刘爽去年这笔盈利应纳税约7万元人民币。计算方法是,不算各种手续费,买入价每股200美元,卖出价每股300美元,则差额是每股100美元,乘以500股,即5万美元。为简便计算,按7元人民币兑1美元计算,买卖差额折合人民币35万元。国内纳税金额是差额的20%,即7万元人民币。
与刘爽相比,投资者田凯无疑是幸运的。收到缴税自查短信时,他美股全年投资是亏钱的。“虽然没缴税,但过程磨人。”田凯说。
田凯通过我国香港一家持牌券商投资美股。“我身边80%的投资者都选择在香港开户。”他介绍,一方面是开户方便;另一方面则是这两年很多香港券商都在力推跨境业务(即跨境美股投资),手续费也有优惠。
但“证明亏损,无需缴税”却并不容易。税务人员在沟通时明确告诉田凯,需要提交当年完整的美股交易月结单,并手写说明“为何资金账户有流水,却无盈利?”
田凯为此花了两天时间,把全年100多笔交易记录导出来,转换成Excel表格,每笔交易的细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还特意附上了银行转账记录。“我有个朋友做高频交易的,去年交易超1000笔。收到通知后,特意雇了个会计,因为自己根本算不明白。”他说。
补税压力下,不少投资者开始将目光转向港股通与A股市场。“港股通目前暂免资本利得税,按现行政策可以持续到2027年底。节约下来的税费可是真金白银。”首创证券天津围堤道营业部投资顾问纪旭还提到,前不久,纳斯达克100指数的市盈率达到了34.78倍,根据美国银行最新发布的月度基金经理调查显示,约91%的受访者认为美股估值偏高。而当前沪深300指数市盈率大约14倍。“毕竟投资想取得收益,需要选择好资产,也需要一个好价格。况且,还必须额外计算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过程的汇率变动损失”他说。
“储蓄罐”变“资产包”
投资者学习多元配置
今年以来,随着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文件落地见效,国内资本市场回升向好。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今年7月份,国内居民存款当月减少约1.11万亿元人民币,而同期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增加约2.14万亿元人民币。这一减一增,被市场认为是“存款搬家”启动的迹象。
在近期的股市行情中,上证指数围绕3800点展开争夺,处于十年以来的高位区间,市场整体表现强劲。在国债利息恢复征税、海外投资申报纳税的大背景下,市场中关于“存款搬家”的讨论热烈起来。
有券商通过居民存款和股票总市值的比值来分析当前的态势。历史上,该比值介于1.1至2.0区间,当前这一比值仍处于1.8的历史高位,这说明进入股市的潜在资金依旧充裕;而有的券商则从超额储蓄、定期存款到期与存款活化角度考量,估算当前国内居民存款入市资金规模约为5万亿元人民币。
相较于研究机构的乐观,微观个体的体验有不小的差异。在我市部分银行网点,客户经理反映,近期的确有不少客户咨询“买国债后是否要缴税?”“国债交易过程中是否会产生额外税费?”但并未出现大规模“存款搬家”迹象。
浙商银行天津分行理财部门负责人介绍,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客户来说,银行理财依然是人们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从老年客户群体来看,他们大多较为保守,不愿轻易改变资产配置方式。即使在国债增值税新规出台后,他们也更愿意维持现状,继续配置国债或与国债挂钩的理财产品;从青年客户群体看,他们也没有大幅调整银行理财产品配置的计划,只不过对产品收益、投资风险和买卖便捷性有了更多关注。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哑铃策略”今年再次受到A股投资者的追捧。所谓“哑铃策略”就是将投资标的集中于“红利资产”和“成长板块”两方面,既能实现现金回报,又兼具增值空间。
“红利资产”是指那些现金流稳定、具有持续稳定分红能力、股息率较高的上市公司股票。近段时间,“红利资产”持续获得资金流入。万得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红利基金规模已超5000亿元人民币;挂钩红利类指数的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份额由2024年底的721.80亿份增至目前的925.49亿份,增幅约28.2%。
“成长板块”则是以半导体、光模块和服务器为代表的科技类上市公司股票。前不久,部分科技股半年报预告净利润大幅增长。同时,多只科技相关主题基金受到投资者踊跃申购,提前完成募集。
有投资者向记者抱怨,从存定期“躺赚”,到了解“红利资产”,甚至上网“补课”大模型、芯片制造相关知识,自己被迫成了半个金融从业者。
但换个角度思考,随着存款利率不断下行,不断学习投资知识,丰富资产配置,资产构成从“储蓄罐”向“资产包”转型,是国内投资者走向理性、成熟的必经之路。
专家观点
助力国内经济转型
预计年均增收约240亿元
——专访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
近期,国债利息恢复征收增值税与海外投资补缴资本利得税引发广泛关注。记者就此采访了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他认为,上述两个政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套精准发力的组合拳,对于平衡财政收支、引导资金流向、规范资本流动具有深远意义,将为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田利辉看来,此次税收政策调整背后蕴含着清晰的逻辑。从财政视角看,国债免税政策长期存在,导致政府债与信用债税负存在差异,既不利于税收公平,也影响了财政收入。恢复国债利息增值税后,预计年均可增收约240亿元人民币,为财政“输血”的同时,也让不同债券品种在税收层面更加公平。从资金配置角度看,当前“资产荒”背景下,大量资金涌入国债市场,造成市场资金供需失衡。通过税负调整,引导资金流向企业债、高股息股票等领域,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此外,在跨境资本流动方面,海外投资长期免税造成部分资金外流,与国内经济转型中“鼓励资金回流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相悖。征收海外投资资本利得税,既强化了税收中性原则,也为规范跨境资本流动、助力国内经济转型提供了支撑。
对于税收政策调整是否会引发“存款搬家”,田利辉认为仍需观察。短期来看,国内居民投资仍偏保守,大量资金直接转向股市可能性较低,预计更多会流向货币基金、短债基金等低风险替代品。但长期而言,国内资金的结构性转移将逐步显现。高净值人群可能会增加配置红利股、黄金等资产;银行理财等资管机构也可通过委外投资老券、增配高股息资产等方式对冲税负影响,减少客户流失。总体来看,“存款搬家”更可能是从储蓄向投资的渐进式转移,而非剧烈的全面爆发。
面对税收加强监管的趋势,田利辉建议,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都需调整策略,主动适应新的税收生态。个人投资者应优化资产配置结构,优先选择老券、红利ETF等产品,并通过分散投资期限降低交易频率。同时,可利用商业养老账户等享受税收递延优惠,减轻税务负担。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则需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开发更多税收中性产品,如红利ETF等凯丰资本,满足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此外,机构投资者还应动态调整久期管理策略,提升产品竞争力。
嘉正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